序章:認識地理

序章|認識地理

#社會科 #核心概念 #地理素養

單元簡介

Introduction

本序章帶領你以「空間觀點」理解世界:我們如何描述地表位置?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如何互動?尺度改變又如何影響我們對議題的判讀? 透過地圖、經緯度與地理資訊(GIS)、遙測與大數據等工具,我們學會蒐集、分析並表達地理現象,培養面對真實世界問題的解決能力。

  • 建構地理核心觀念:位置、區域、地方、人地互動、移動、空間關係、尺度與變遷
  • 熟悉基礎工具:地圖判讀、座標系統、方位與距離、圖例與比例尺、投影選擇。
  • 以生活議題練習推理:通勤路徑、商圈分布、極端氣候下的都市韌性等。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Context

地理學源自人類對「地表何在、如何到達、差異為何」的好奇。從早期航海繪圖到現代衛星遙測、位置服務(LBS),工具演進使我們能更精確地描繪世界。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島弧與大陸邊緣交界,兼具多樣地形與氣候,成為觀察人地互動與災害風險的良好場域。

(圖片佔位)世界地圖/古地圖
(請置入:世界古地圖或航海圖影像)
(圖片佔位)臺灣區位示意
(請置入:臺灣在東亞的區位圖或遙測影像)

核心觀念

Key Ideas
  • 位置(Location):絕對位置(經緯度)、相對位置(與他者的關係)。
  • 地方與區域(Place/Region):自然與人文特徵的組合,如何界定與比較。
  • 人地互動(HEI):人類活動如何利用、改變環境;環境如何回饋影響社會。
  • 移動(Movement):人口、資金、資訊與物資流動塑造空間網絡。
  • 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鄰近性、可達性、集聚與擴散。
  • 尺度與變遷(Scale & Change):從地方到全球、從短期到長期的觀察與推論。
  • 地理技能(Geoliteracy):讀圖、製圖、資料處理、證據論證與溝通表達。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Cases
都市熱島與極端高溫(地方尺度)

以校園周邊為例,觀察綠地、建築材質與陰影分布,連結遙測地表溫度(LST)與街道樹木配置,提出降溫策略(如透水鋪面、綠屋頂)。

通勤模式與商圈變遷(都會尺度)

蒐集家—校—補習班動線,分析大眾運輸可達性與商圈聚落,討論新捷運站啟用對人流與區域功能的改變。

供應鏈斷鏈與糧食安全(全球尺度)

以重大事件影響航運或農業產區為例,解讀價格波動、替代路徑與在地韌性策略,體會全球相互依存的空間網絡。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Discussion
  • 氣候變遷與在地行動:社區如何降低淹水風險?校園能否設計海綿化空間?
  • 數位地圖與隱私:定位服務便利與資料保護的平衡如何拿捏?
  • 觀光與承載量:熱門景點如何兼顧生態保育與地方經濟?
  • 產業聚落與就業:遠距與園區模式對青年的空間選擇帶來何影響?

跨科連結

Interdisciplinary
數學|比例尺與統計圖 歷史|區域形成與時序 資訊科技|GIS 與資料視覺化 公民|空間正義與資源分配 自然科|地形、氣候與生態

常見迷思

Myths
迷思 地理就是背地名與國旗?

釐清:地理學強調用資料與證據分析空間關係、解釋區域差異並解題;背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迷思 所有地圖都「北方在上」?

釐清:方位可依目的調整;地圖是選擇與簡化的結果,理解投影與比例尺更重要。

迷思 經緯度=實際地面距離?

釐清:一度在不同緯度的實際距離不同;距離估算需考慮地球曲率與投影誤差。

迷思 大比例尺=看得更「大」?

釐清:大比例尺代表較小範圍、較多細節(如1:5,000);小比例尺則相反(如1:5,000,000)。

小叮嚀:學習地理請同時練習「讀圖 ➜ 判讀 ➜ 論證 ➜ 表達」。若要投影片化,建議將每個卡片區塊各成一頁,並替換上方圖片佔位為課本插圖或自製校園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