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簡介
Introduction本序章帶領你以「空間觀點」理解世界:我們如何描述地表位置?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如何互動?尺度改變又如何影響我們對議題的判讀? 透過地圖、經緯度與地理資訊(GIS)、遙測與大數據等工具,我們學會蒐集、分析並表達地理現象,培養面對真實世界問題的解決能力。
- 建構地理核心觀念:位置、區域、地方、人地互動、移動、空間關係、尺度與變遷。
- 熟悉基礎工具:地圖判讀、座標系統、方位與距離、圖例與比例尺、投影選擇。
- 以生活議題練習推理:通勤路徑、商圈分布、極端氣候下的都市韌性等。
#社會科 #核心概念 #地理素養
本序章帶領你以「空間觀點」理解世界:我們如何描述地表位置?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如何互動?尺度改變又如何影響我們對議題的判讀? 透過地圖、經緯度與地理資訊(GIS)、遙測與大數據等工具,我們學會蒐集、分析並表達地理現象,培養面對真實世界問題的解決能力。
地理學源自人類對「地表何在、如何到達、差異為何」的好奇。從早期航海繪圖到現代衛星遙測、位置服務(LBS),工具演進使我們能更精確地描繪世界。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島弧與大陸邊緣交界,兼具多樣地形與氣候,成為觀察人地互動與災害風險的良好場域。
以校園周邊為例,觀察綠地、建築材質與陰影分布,連結遙測地表溫度(LST)與街道樹木配置,提出降溫策略(如透水鋪面、綠屋頂)。
蒐集家—校—補習班動線,分析大眾運輸可達性與商圈聚落,討論新捷運站啟用對人流與區域功能的改變。
以重大事件影響航運或農業產區為例,解讀價格波動、替代路徑與在地韌性策略,體會全球相互依存的空間網絡。
釐清:地理學強調用資料與證據分析空間關係、解釋區域差異並解題;背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釐清:方位可依目的調整;地圖是選擇與簡化的結果,理解投影與比例尺更重要。
釐清:一度在不同緯度的實際距離不同;距離估算需考慮地球曲率與投影誤差。
釐清:大比例尺代表較小範圍、較多細節(如1:5,000);小比例尺則相反(如1:5,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