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全球化

龍騰版 普高地理 第三冊|第七章:全球化

#全球網絡 SDGs 8|9|12|13|17 素養導向

單元簡介 Overview

本單元從「生產—運輸—消費—治理」四個面向理解全球化:技術創新與交通網絡使商品、資本、人口與資訊跨越國界,形成跨國企業與全球價值鏈(GVC);同時也帶來在地差異、社會不均、文化互動與環境壓力等新議題。學生將以案例分析練習判讀地理資料,並在延伸討論中連結數位治理與永續發展。

核心觀念 Key Concepts

時空壓縮

交通運輸與通訊科技降低距離成本,使生產與市場快速整合。

比較優勢與全球價值鏈(GVC)

各地依要素條件分工,透過零組件跨境流動完成最終產品。

在地化(Glocalization)

全球商品與文化進入在地市場時,因地制宜調整以符合在地需求。

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韌性

地緣政治、疫情與極端氣候促使多元採購、友岸外包與近岸生產。

文化交流與混雜

料理、語言、流行音樂與設計風格跨界融合,形塑新文化景觀。

全球治理與永續

跨境問題(碳排、海洋塑膠、數據流動)需要多邊協作與規範。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Cases

智慧型手機的全球價值鏈 供應鏈

設計、晶片、作業系統、零組件、組裝與物流分佈在不同國家/地區。學生可繪製供應地圖,分析「最薄弱環節」與替代方案。

  • 資料來源蒐集:企業年報、貿易統計、新聞資料。
  • 地理判讀:港口/機場樞紐、自由貿易區分佈。
  • 風險評估:單一來源依賴、關稅變動、極端氣候。
快時尚與環境足跡 永續

紡織—染整—縫製—運輸—零售的每一環節都涉及能源、水資源與勞動條件,促使企業與消費者思考循環經濟與減碳策略。

跨區域經貿協定的空間效應 地緣經濟

關稅與規則整合提升區內貿易流動,帶動新樞紐城市出現,也改變既有產業鏈布局。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Discussion

資料主權與跨境資料流

雲端服務與資料中心落點牽涉資安、隱私及法規一致性,影響企業佈局與國家競爭力。

能源轉型與供應鏈碳邊境

碳定價與邊境調整機制改變成本結構,企業需採取再生能源、節能與設計減量策略。

觀光全球化與在地承載量

大量旅遊導致景點過度擁擠與環境壓力,需以總量管制與分散策略維持在地品質。

跨科連結 Interdisciplinary

經濟學

比較優勢、規模經濟、關稅與非關稅措施對貿易流的影響。

公民與政治

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機制;企業社會責任與人權議題。

資訊科技

資料中心選址、海底電纜、CDN 與數位落差。

地球科學

供應鏈中的氣候風險與極端事件對物流的影響。

數學與資料分析

指標比較、網絡圖與中心性分析、時間序列趨勢判讀。

常見迷思 Myths vs Facts

「全球化=西化」

事實:全球化是多向度的交流,區域文化也會反向影響全球市場,形成在地化產品與混雜文化。

「供應鏈越長越便宜」

事實:長鏈條帶來運輸、關務與風險成本,極端氣候與地緣政治可能使整體成本上升。

「在地化=反全球化」

事實:在地化是全球化運作的調適策略,有助於兼顧文化差異與市場需求。

「數位化自然帶來平等」

事實:仍存在基礎設施、教育與語言的門檻,需公共投資與政策協調縮小落差。

課堂任務建議 Task

  1. 選擇一項日常商品,繪製其全球供應鏈地圖(來源地、運輸路徑、樞紐)。
  2. 以「風險—脆弱—韌性」三表格分析關鍵節點,提出兩項替代配置。
  3. 用 150 字寫出對在地消費與碳足跡的反思,連結 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