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西文化的接觸與區域發展-東南亞

第一章|東西文化的接觸與區域發展-東南亞

Unit 主題色 #7A7A73

單元簡介

Overview

東南亞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樞紐,受季風、海流與航路影響,自古即為東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從印度化、伊斯蘭化、漢文化遷徙,到近代歐洲殖民與戰後獨立,區域發展展現出高度的多元文化與城市—港口—內陸互動。透過本單元,學生將理解 「交通節點—商貿網絡—文化擴散—地方回應」的地理鏈結,並能以案例分析產業轉型與區域整合(如 ASEAN)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Context
  • 區位:介於南亞與東亞之間,分為大陸東南亞(中南半島)與海洋東南亞(群島)。
  • 氣候與航運:季風與洋流促進傳統帆船時代的遠距貿易與文化流動。
  • 歷史流變:印度化王國(室利佛逝、吳哥)→ 伊斯蘭化(馬六甲)→ 歐洲殖民時期 → 二戰與獨立 → 區域合作(ASEAN)。
  • 族群與宗教:多語社會並存佛教、伊斯蘭教、天主/基督宗教與華人信仰,形成混融景觀。
(地圖或歷史影像 _ 圖片位置保留)

核心觀念

Key Ideas
  1. 航運節點與商貿網絡:海峽(如馬六甲)與港口城市牽動全球供應鏈。
  2. 文化擴散與在地化:宗教、語言與飲食在接觸—調適—再創新之循環。
  3. 殖民遺緒與國界:資源型殖民與作物專化塑造今日土地利用與族群分布。
  4. 區域整合與競合:ASEAN、RCEP 等制度降低障礙、但利益分配不均。
  5. 人地互動與永續:觀光、棕櫚油、伐林、漁撈與河川治理的取捨與治理。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Cases
① 馬六甲海峽:全球樞紐與能源運輸 航運

作為印太航運要道,海峽瓶頸影響航程成本與保險風險;沿岸國家藉自由港、轉口貿易與保安合作提升區位利益。

② 湄公河治理:上游水利與下游生計 水資源

水庫調度牽動洪旱、漁撈與三角洲沉積;跨國治理需兼顧能源需求、農漁產與生態保育。

③ 棕櫚油與土地利用:生計、碳排與保育 產業

全球需求推升拓墾與泥炭地開發,帶來就業與外匯,同時引發森林砍伐、野生動物棲地喪失與碳排爭議。

④ 都市觀光與文化遺產:峇里島/古城群 觀光

觀光收益帶動基礎建設與服務業,但過度商業化、用水壓力與垃圾處理成為治理重點。

⑤ 港口—科技—金融走廊:新加坡—柔佛—巴淡 區域合作

跨境分工整合物流樞紐、製造與數位服務,體現「核心—周邊—節點」的空間互補與競合。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Now & Next
南海地緣與海權競逐

航道安全、漁權與能源資源交織,考驗國際法、區域外交與海上灰色地帶行動的管理。

ASEAN 經濟共同體與供應鏈重組

在全球製造版圖調整下,東協成員以關稅減免、產業園區與人力培育爭取投資,但也面臨城鄉差距擴大。

氣候變遷、都會洪水與韌性城市

海平面上升與極端降雨衝擊河口城市;透過滯洪公園、雨洪治理與社區防災強化適應力。

跨境電商與數位服務外包

行動網路普及帶動平台經濟與創業生態,形成新型態的都市就業與跨境稅制議題。

跨科連結

X-Disciplinary
  • 歷史:殖民體系、冷戰格局與民族國家的形成(📜 時序線設計)。
  • 經濟:比較優勢、區域分工與全球價值鏈(📈 產業地圖)。
  • 公民:海權、主權與國際法議題(⚖️ 模擬國際會議)。
  • 地科/生物:熱帶生態系、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生態服務)。
  • 資訊:開放資料與地理資訊視覺化(🗺️ 線上互動地圖作品)。

常見迷思

Myths vs Facts

❌ 迷思:東南亞氣候單一=整區都是熱帶雨林。

✅ 正解:受季風、地形與緯度影響,兼具熱帶雨林、季風、草原與高地氣候。

❌ 迷思:穆斯林文化=完全阿拉伯化。

✅ 正解:多採在地化融合,如馬來、爪哇與華人元素的混融宗教生活。

❌ 迷思:東南亞普遍低度開發。

✅ 正解:區內差異大,從高所得城市國家到工業化與農業型國家並存。

❌ 迷思:港口城市只靠轉口,與內陸無關。

✅ 正解:港口—腹地互賴,物流、加工、研發與金融服務形成都會走廊。

卡片式 彈性欄位 適時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