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簡介
Overview本章帶領學生認識地理資料的型態(向量/網格)、尺度與解析度、座標與投影、屬性表與中介資料(metadata),並練習資料清理、分類、分級與標註,最後以地圖、圖表與儀表板等方式進行視覺化展示。藉由實作賞析,理解地圖設計的圖式、配色、符號與版面安排,以及倫理議題如資料偏誤與隱私保護,培養以資料支持論點與決策的能力。
從資料來源、清理、分析到視覺化設計,建立「用資料說故事」的地理素養。
本章帶領學生認識地理資料的型態(向量/網格)、尺度與解析度、座標與投影、屬性表與中介資料(metadata),並練習資料清理、分類、分級與標註,最後以地圖、圖表與儀表板等方式進行視覺化展示。藉由實作賞析,理解地圖設計的圖式、配色、符號與版面安排,以及倫理議題如資料偏誤與隱私保護,培養以資料支持論點與決策的能力。
從早期紙本地圖與地形測量到航太遙測、全球定位系統(GPS)與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整合,地理資料處理歷經了機械化、數位化到即時化的發展。開放資料(Open Data)與群眾協作(如 OSM)進一步擴大資料來源,並將地理資訊帶入公民參與與決策支持。
點—線—面(向量)與像元(網格);解析度、比例尺、精度/準確度的區別。
地理座標(經緯度)與投影座標(平面座標);投影選擇影響面積/角度/距離。
缺漏值、異常值、欄位一致性與編碼;中介資料(來源、時間、授權)。
緩衝區、鄰近性、疊加分析、密度估計與熱度圖、網路分析。
分級方法(等距、等數量、自然斷點)、配色、符號化、圖例與版面。
隱私與位置資料、偏誤與代表性、授權條款與開放資料的再利用。
以時序資料與區域分級圖展示病例分布,結合人口標準化(每十萬人)避免面積與人口差異造成誤解。
整合地形坡度、土地利用與降雨事件,建立風險分區圖,支援疏散動線與資源配置。
透過社群匯聚道路、建物與設施點位,建構更細緻的在地地圖,適用於學校周邊環境盤點。
分佈、集中量與離散量、迴歸與相關、分級方法的統計基礎。
資料表設計、鍵值與連接(Join)、API 與資料格式(CSV/GeoJSON)。
開放政府、公共決策溝通、資訊倫理與資料正義。
字體與階層、色彩理論、版面與視覺階層強化地圖可讀性。
事實:投影選擇、分級方法與配色都會影響解讀;請檢視中介資料與圖例說明。
事實:需先比率化(如每十萬人)並檢視分級方式,避免人口與面積影響。
事實:解析度描述像元大小;精度/準確度則是位置或量測的誤差範圍。
事實:GIS 核心在於空間分析與決策支持,如緩衝區、最短路徑、疊加評估等。
事實:需統一座標參考系、欄位與單位,處理缺漏與時間戳差異後才能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