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超級強國的興起與挑戰-美國

龍騰 第三冊 高中地理 第 5 章

第五章  超級強國的興起與挑戰-美國

主題色 #7A7A73|卡片式版面 × 彈性欄位 × Badge

單元簡介

本單元以「美國」為核心案例,梳理其從二戰後崛起為超級強國的歷程,並透過地理學視角(區位、區域、網絡、尺度)分析產業、人口、科技、金融與軍事等面向如何相互作用,形塑美國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與其面臨的挑戰(製造業再佈局、能源轉型、社會分化、地緣競爭與供應鏈重組)。學習者將練習以資料判讀與案例比較,形成跨尺度的綜合解釋能力。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 二戰後在布列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畫下擴張經貿影響,冷戰時期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盟友網絡。
  • 幅員遼闊、資源多樣(農業帶、油頁岩、稀有資源與高科技研發聚落),內陸運輸網港口群促進區域分工。
  • 移民社會促成人口與文化多元,形成創新與市場規模優勢,同時伴隨都市化問題與社會議題。
(圖片預留:美國位置圖/區域分區)
🌎 北美洲 🚢 大西洋/太平洋門戶 🛤️ 內陸鐵公路網

核心觀念

區位與比較優勢 地理

資源、交通、勞動與制度優勢疊加,支撐全球市場能量。

尺度與網絡 方法

地方—國家—全球的互動,透過供應鏈與金融網絡連結。

產業轉型與再工業化 經濟

從製造外移到高科技創新與關鍵製造回流的政策工具與空間變化。

人口與移民 社會

多元文化的創新力與社會整合挑戰並存。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歷史 二戰後到冷戰體系的建立
  • 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金融與貿易秩序擴散。
  • 軍事與科技投資帶動航空航太、資訊產業。
教材提示/延伸圖表

時間線圖+盟友分布圖;比較冷戰前後的產業就業結構。

經濟 全球化、外包與再工業化
  • 製造外移造成區域差異與產業空洞化議題。
  • 近年以半導體、電動車與關鍵供應鏈為核心的回流布局。
教材提示/延伸圖表

美國製造地圖(南部/中西部新廠),與全球供應鏈示意。

科技 矽谷創新與數位平台
  • 研發聚落:大學—企業—創投—移民人才的創新生態系。
  • 平台經濟的網路外部性與反壟斷治理辯論。
教材提示/延伸圖表

創新擴散曲線+專利熱區點密度圖。

能源 頁岩革命與能源轉型
  • 油氣自給強化能源安全並影響全球價格與貿易流。
  • 再生能源與減碳政策推動產業與空間再配置。
教材提示/延伸圖表

能源結構餅圖+輸油/輸氣管線與港口地圖。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引導問題
  1. 供應鏈重組如何改變美國與亞洲的產業地理?
  2. 數位平台與AI技術擴散,對就業結構與區域不均有何影響?
  3. 能源轉型下,美國內部州別政策差異如何影響投資選址?
資料讀圖

比較美國各州製造業增加值、失業率與學歷分布,推論產業轉型的空間效應。

辯論活動

以「關鍵製造回流是否能降低供應鏈風險」為題,進行正反方辯論與政策評估。

在地連結

以臺灣產業(半導體、資通訊)為例,分析臺美科技合作與人才流動的機會與挑戰。

跨科連結

歷史 × 地理

冷戰格局與軍工產業帶的形成。

公民 × 政策

產業補貼、貿易政策與區域公平的治理難題。

經濟 × 統計

GDP 結構、產業就業與生產力指標的判讀。

科技 × 資訊

創新擴散、資料倫理與平台治理。

常見迷思

迷思 美國的製造業已經完全消失。

釐清製造占比下降但高附加價值領域與關鍵環節仍具競爭力,並推動再工業化策略。

迷思 矽谷等同於全美創新。

釐清創新呈多核心發展,東岸、生物科技帶、太陽能與車電聚落等共同構成。

迷思 能源轉型只會提高成本。

釐清長期可改善能源安全與創造新產業就業,但州別與產業間的調適成本差異大。

迷思 超級強國不受全球變動影響。

釐清全球市場、匯率、戰略供應鏈與國際衝突都會回饋影響國內產業與民生。

學習任務建議(可展開)
  • 以兩個州為比較對象(例:德州 vs. 加州),完成「產業—能源—人口」三軸雷達圖與說明。
  • 整理一張「美國與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分工示意圖」,附上風險點與替代方案。
  • 撰寫 300 字短評:美國的再工業化對全球區域發展的可能影響。
本頁為教學用概要,供課堂導入、討論與評量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