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伊斯蘭世界的形成與發展-西亞北非
第三章|伊斯蘭世界的形成與發展-西亞北非
龍騰版
普高地理|第三冊
主題:西亞・北非(WANA/MENA)
單元簡介
本單元聚焦伊斯蘭世界在西亞與北非的形成、擴張與變遷,結合宗教、歷史、地理與經濟視角,理解一神信仰如何結合綠洲與航道打造跨洲網絡;並分析帝國興替、殖民邊界、能源資源與全球化下的城市化與社會轉型。學生將以地圖與案例閱讀,從麥加、巴格達、開羅到伊斯坦堡與馬格里布城市,串連絲路—印度洋—地中海體系,培養區域綜合判讀能力。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 誕生與擴張: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倭馬亞與阿拔斯推動阿拉伯化與跨區商路。
- 地理門戶:連結歐亞非三洲,控制地中海—紅海—印度洋樞紐(舜地峽、波斯灣、直布羅陀)。
- 生態與聚落:乾旱、半乾旱帶為主;綠洲、河谷(尼羅河)、台地與海港城市形成節點。
- 近現代轉折:殖民劃界、資源型經濟(石油/天然氣)、都市化與多元文化互動。
核心觀念
宗教擴散與文化整合
帝國興替與政經中心轉移
乾旱環境與綠洲農業
絲路/印度洋航路與港市網絡
資源型產業與能源地緣政治
族群語言(阿拉伯化/波斯化)
城市化、移民與社會變遷
殖民邊界與現代國家建構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7世紀 伊斯蘭教興起與早期擴張(麥加—麥地那—倭馬亞)
宗教共同體(烏瑪)與語言、法制、稅制推動區域整合;地理上沿綠洲與海岸航線擴張,形成沙漠—港市—內陸商旅節點。
8–13世紀 阿拔斯黃金時代(巴格達)與知識—貿易網絡
譯經運動、數學天文醫學發展與市場—行會制度;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谷串聯絲路與印度洋貿易。
16–20世紀 奧斯曼帝國與地中海—黑海—紅海樞紐
控制陸海門戶、保障朝聖路線與關稅收入;帝都伊斯坦堡扮演跨洲交通樞紐。
20世紀以降 殖民劃界、資源經濟與城市化(西亞北非)
國界多與歷史族群分布不完全一致;石油/天然氣帶動財政與基礎建設,形成港口—都會群聚與移工潮。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 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油氣價格、供應鏈與新能源布局如何改變西亞北非的區域地位?
- 航運樞紐:蘇伊士運河、波斯灣與紅海的航線風險與保險費變動對全球貿易的影響。
- 城市化與永續:乾旱城市的用水治理、智慧城市與移民融合挑戰。
- 文化互動:飲食、音樂、建築幾何紋樣如何體現跨文化交流?
學習任務建議(點我展開)
- 蒐集三座樞紐城市(如伊斯坦堡/開羅/杜拜)的區位與產業資料,完成比較卡。
- 以「水資源治理」為題,設計一張政策海報(含指標與風險)。
- 用時間軸整理「宗教—商路—城市網絡」的互動關係。
跨科連結
歷史/公民
帝國治理、殖民與國家建構;族群與宗教政治。
經濟
資源型產業、航運保險、全球價值鏈與市場波動。
地科
乾旱氣候、沙漠地形、河川—綠洲生態系。
藝術/語言
伊斯蘭建築與幾何紋樣;阿拉伯語與波斯語文化。
常見迷思
迷思「伊斯蘭世界=阿拉伯人」
正確觀念伊斯蘭教徒分布廣泛,含阿拉伯、波斯、土耳其、柏柏爾等多族群與多語言。
10 秒檢核題:伊斯蘭=阿拉伯語系?(是/否)
正解:否。宗教共同體跨越語系與族群。
迷思「西亞北非環境單一、皆為沙漠」
正確觀念區內涵蓋地中海型、草原到沙漠等多樣環境,尼羅河谷與高地也孕育農業聚落。
10 秒檢核題:西亞北非僅有沙漠氣候?(是/否)
正解:否。尚有地中海型、草原等氣候帶。
迷思「石油=所有國家都富裕」
正確觀念資源分布不均、產業多元化差異與人口結構不同,導致各國經濟表現與社會福利不一。
10 秒檢核題:有油就一定高所得?(是/否)
正解:否。取決於治理、產業結構與分配機制。
學習提示(小結)
以「宗教—商路—環境—城市」四個關鍵詞,串連時間軸與區位圖;用兩張地圖(早期擴張/現代能源與城市分布)對照,完成你的區域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