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章 東西文化的接觸與區域發展-南亞

第A章|東西文化的接觸與區域發展-南亞

#南亞 #文化交流 #全球化 #季風

單元簡介

本單元聚焦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馬爾地夫)如何在東西文化長期交流中,形成多語多宗教、多元社會與多樣產業。透過歷史脈絡、地理空間與全球化背景,探究季風氣候與農業、工業化與都市化、跨國外包與數位產業、宗教節慶與文化創意,以及地緣政治與區域合作之間的動態關係,培養學生在地與全球兼顧的地理視角。

學習焦點:人地互動 能力指標:資料詮釋與論證 素養:全球關懷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南亞位於印度洋西北側,為歐亞與海上絲路的樞紐。古文明(印度河流域)、宗教思想(印度教、佛教、伊斯蘭)與殖民史交織,塑造語言、法律、鐵路與都市格局。獨立與國界變遷影響族群遷徙與地緣關係;季風主導農業生產節律,平原、德干高原與山麓構成多樣地景。

#印度洋樞紐 #殖民遺緒 #季風農業
圖片位置(南亞區位/地形與季風示意)
請於課堂置入地圖或實景照片。

核心觀念

  • 人地互動與季風:風場—降雨—農時—社會生活的連動。
  • 文化擴散與交流:宗教、語言、飲食、影視與數位文化。
  • 全球化與產業:IT外包、成衣供應鏈、醫療旅遊與新創。
  • 區域合作與地緣政治:SAARC、海上節點與安全議題。
  • 都市化與不均:超大都市、貧民窟、基礎建設與社會公平。
關鍵詞:季風 關鍵詞:外包 關鍵詞:區域合作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案例導向

印度獨立與國界變遷

理解殖民體制與族群宗教分布對遷徙、政治關係與邊境爭議的長期影響。

綠色革命與糧食安全

科技農業提升產量,但也引發用水、化肥依賴與地區不均的爭論。

班加羅爾IT外包群聚

高技能勞動、全球市場與基礎設施如何形成創新走廊與不均空間。

孟加拉成衣產業與供應鏈

低工資優勢、外資訂單與勞動權益、ESG與消費者責任的地理議題。

課室延伸:比較兩個城市群聚的形成條件(例:班加羅爾 vs. 海得拉巴)

從人力資源、交通、政策、國際市場需求、產業鏈分工等面向,整理表格對比其優勢與限制。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數位外包與在地就業的平衡#產業地理

探討外包帶來的薪資差距、腦力流動,以及教育與基礎建設如何改變城鄉發展。

季風異常與糧食系統韌性#氣候風險

從灌溉、耐旱作物、保險與糧食貿易,思考在地與跨國調適策略。

文化產業與影視輸出(寶萊塢)#文化地理

影視、音樂與舞蹈如何反哺旅遊、時尚與文化創意,並形塑國家形象。

跨科連結

  • 歷史:殖民、獨立與國界調整之時序與影響。
  • 公民與社會:多元文化共融、社會公平與治理。
  • 經濟:全球供應鏈、外包與ESG責任。
  • 自然科:季風機制、極端氣候與水資源。
  • 數學與資料:人口結構、就業統計與地圖判讀。
專題:水資源與糧食 專題:供應鏈倫理

常見迷思

迷思 「南亞只有農業,缺乏高科技。」

事實:南亞擁有世界級IT、醫藥、生技與新創生態,並與全球市場緊密連結。

迷思 「季風雨量年年一致。」

事實:季風強度與時序具年際差異,受海溫與氣候變遷影響,對農業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迷思 「外包只帶來低薪。」

事實:外包多樣化,從客服到高階研發皆有;關鍵在教育、技能與產業升級策略。

迷思 「南亞文化單一。」

事實:語言、宗教、族群與生活方式高度多元,並持續透過移民與媒體再混融。

形成性評量小任務(5分鐘)
  1. 請用三個關鍵詞解釋「季風如何影響南亞的產業分布」。
  2. 擇一案例說明全球供應鏈如何改變在地就業與都市化。

教學應用建議(選用)

以小組為單位,分配「季風—農業」、「IT外包—城市」、「成衣供應鏈—ESG」三條主題線,各組完成一張A3概念圖與一段2分鐘口頭簡報。

#概念圖 #口頭報告 #資料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