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簡介
Overview本章從全球大氣環流與水循環出發,認識柯本氣候分類的主要類型(A熱帶、B乾燥、C溫帶、D冷帶、E寒帶),並連結到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地表作用,解析不同氣候如何塑造自然景觀(雨林、草原、荒漠、地中海型灌叢、針葉林、苔原等)。同時說明地形、洋流、緯度與季風對氣候的區域差異,以及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對景觀的長期影響。
- 能判讀世界氣候帶與典型植生/土壤分布。
- 能解釋「氣候—作用—地形—生態」的因果鏈。
- 能以案例分析極端氣候對地景與社會的影響。
本章從全球大氣環流與水循環出發,認識柯本氣候分類的主要類型(A熱帶、B乾燥、C溫帶、D冷帶、E寒帶),並連結到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地表作用,解析不同氣候如何塑造自然景觀(雨林、草原、荒漠、地中海型灌叢、針葉林、苔原等)。同時說明地形、洋流、緯度與季風對氣候的區域差異,以及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對景觀的長期影響。
近代氣候學由觀測網、氣象衛星與再分析資料推進;柯本—蓋格分類廣為使用。地理位置(緯度、經度、距海遠近)、地形抬升與背風效應、暖/寒流交會區,皆導致氣候的空間差異,從而影響聚落型態與土地利用。
乾旱年疊加過度耕作、破壞草根固定土壤,強風形成巨大沙塵暴,顯示半乾旱區若忽視脆弱水熱條件,景觀快速退化。
重點
氣候變異 × 土地利用 → 風蝕地景強化
夏季高溫乾燥、冬季多雨的年循環使硬葉灌叢具有耐旱、抗火的生理與更新策略;人為開發與旅遊壓力增加燃燒風險。
海拔升高使氣溫遞減、凍融作用頻繁,冰蝕形成角峰、刃脊與U形谷;冰退後遺留冰磧堤與羊背石,成為敏感生態廊道。
梅雨鋒面與颱風豪雨集中於暖季,強化河川侵蝕與山崩土砂輸送;人為開墾坡地需配合集水區治理以降低災害風險。
熱帶太平洋海溫型態改變,影響深對流與沃克環流,進而調整全球降雨格局;農漁業與水庫調度需提早情境規劃。
不透水面、低綠覆與廢熱排放抬升市區夜間溫度;涼屋頂、綠帶與通風廊道設計可緩解熱風險並改善微氣候。
溫度與降水時序改變造成適種區北移或上移;品種改良、灌溉效率與產地標示制度影響地方經濟與景觀。
強颱與海平面上升加劇海岸侵蝕;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提供藍碳與生態防災功能,兼顧碳匯與棲地保育。
澄清:乾燥指降水少,溫度可高可低;冷高壓控制下的寒冷荒漠亦常見。
澄清:ITCZ抬升對流旺盛,午後雷雨頻繁,雲量與降水反而高。
澄清:礫漠、岩漠面積更廣;風食、風積與古湖相地形並存。
澄清:指長期平均狀態改變,表現為極端事件加劇、時空不均,不僅是「變冷或變熱」。
澄清:季風是風向季節性轉換,常導致明顯的乾濕季,而非全年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