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簡介 Overview
流水地形受降雨、流量、坡度、基準面與岩性控制;風成地形則與乾燥度、植被覆蓋、風向與顆粒大小密切相關。透過真實案例(如沖積扇與三角洲的資源利用、沙丘遷移與土地管理),學生將能連結環境變遷與人地互動,建立系統性的地形觀點。
本單元聚焦流水與風力兩大營力,從「侵蝕—搬運—沉積」三階段出發,理解沖積扇、河階、曲流、三角洲與沙丘等地形如何在不同時空尺度與環境條件下形成與演變。
流水地形受降雨、流量、坡度、基準面與岩性控制;風成地形則與乾燥度、植被覆蓋、風向與顆粒大小密切相關。透過真實案例(如沖積扇與三角洲的資源利用、沙丘遷移與土地管理),學生將能連結環境變遷與人地互動,建立系統性的地形觀點。
自地理學開展以來,對流水與風力的研究從圖像觀察、野外踏查,逐步走向定量分析、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臺灣位處季風與颱風影響區,河川短促、坡陡流急,扇狀地與沖積平原發達;而乾燥與海岸地區則可見風成沙丘與風蝕地形。
沖積扇由高能溪流出山口後能量驟降而沉積形成,常具地勢開闊、水源變化大的特性。聚落、果園與地下水抽取常集中於此;然而豪雨時扇端易遭洪氾與土石流威脅。治理策略包含扇端分洪、上游攔砂與土地使用分區。
曲流內側沉積、外側侵蝕,頸部變窄後在洪水期可能截彎取直形成牛軛湖。若進行河道筆直化工程,雖利於航運與排洪,但可能加劇下游侵蝕並降低濕地生態多樣性,需評估生態工法與緩洪空間。
沙丘型態取決於主導風向、砂源與植被。海岸沙丘可保護內陸免受風暴潮;內陸沙丘(乾燥區)則可能因過度放牧或植被破壞而擴張。穩定措施含植生、柵欄固砂與動態監測,兼顧生態棲地與地方產業。
氣候變遷使極端降雨與洪峰更集中,河川侵蝕/沉積節律與河口三角洲穩定性可能改變。如何透過上游保育、滯洪與河口濕地復育,維持系統韌性?
河道採砂與攔砂設施會改變顆粒供給,造成河床下切或海岸侵蝕。兼顧建設需求與環境保育,需建立砂石預算概念與跨域治理。
乾旱區或裸露地擴張可能增加懸浮微粒,影響能見度與健康。土地覆蓋管理、作物殘體留置與草方格固沙等手段可減緩風蝕。
參考解答:1.對 2.錯(多為減少) 3.多為背風向(依環境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