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章 南方區域的發展與挑戰-漠南非洲

第B章| 南方區域的發展與挑戰-漠南非洲

#區域研究 #發展與治理 #氣候變遷 SDGs AfCFTA

單元簡介

本單元聚焦「漠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的地理多樣性與發展議題,從殖民遺緒資源開發人口結構都市化氣候變遷區域整合(如 AfCFTA)進行系統性理解。並以案例分析方式,探討南非轉型正義、奈及利亞石油依賴與環境衝突、肯亞行動支付普惠金融、公共衛生事件、跨境水資源治理等,協助學生從「區域差異 × 全球互動」的視角,評估永續發展的挑戰與機會。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背景知識

漠南非洲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涵蓋西非、東非、中非與南部非洲等多個次區域,地形包含大裂谷、高原、稀樹草原、熱帶雨林及沿海低地。19世紀末的柏林會議劃分殖民疆界,對今日國界與族群分布、語言使用與治理結構影響深遠。冷戰後,區域整合與民主化浪潮並行,伴隨資源型產業與出口導向加工區的發展。

此處放置地圖/區位圖(漠南非洲)

核心觀念

考點
  • 殖民邊界與民族國家建構:語言、族群與治理的長期影響。
  • 資源經濟與「資源詛咒」:礦產/石油依賴、荷蘭病與產業多元化。
  • 人口紅利與都市化:青年人口、非正式經濟、都市服務壓力。
  • 糧食與農業轉型:單一作物、糧安與氣候風險管理。
  • 氣候變遷與區域脆弱性:乾旱循環、蝗災、薩赫勒地帶再綠化(Great Green Wall)。
  • 區域一體化與連通性:AU、EAC、ECOWAS、AfCFTA
  • 數位化與普惠金融:行動支付、網路滲透率與數位落差。
  • 永續發展治理:教育、衛生、法治與企業社會責任(CSR)。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案例
南非:種族隔離終結與轉型正義

透過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處理歷史創傷,凸顯法治與社會信任建立對經濟投資與城市治理的重要性。

奈及利亞:石油依賴與尼日三角洲環境衝突

資源租稅與地方分配、污染修復與社會抗爭,反思資源治理與產業多元化。

肯亞:M-Pesa 行動支付與普惠金融

以低門檻電子金融提升交易效率與韌性,帶動中小企業與家庭金融管理。

公共衛生: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2016)

凸顯跨境防疫、社區動員與國際協作;公共衛生體系是發展的基礎設施。

跨境水資源:衣索比亞復興大壩(GERD)

上游與下游(埃及、蘇丹)間的水權協商,示範區域互賴與國際法框架的重要性。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議題導向
能源轉型與關鍵礦產(鈷、錳、鉭、鋰):倫理採礦與供應鏈風險

思考公平貿易、企業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在地社群權益與全球需求之間的平衡。

基礎建設融資:多邊機構、雙邊貸款與「債務可持續性」

比較不同融資模式的利弊與長期財政風險,連結在地就業與技術移轉。

數位轉型:行動網路、線上學習與醫療遠距的機會/數位落差

探討電力穩定、資費可負擔、性別差距與人力培訓對數位包容的影響。

跨科連結

STEAM
  • 歷史:柏林會議、民族解放運動、冷戰與後殖民。
  • 公民與社會:法治、腐敗指數、轉型正義與人權。
  • 經濟:比較優勢、產業升級、全球價值鏈。
  • 自然科學/地科:大裂谷、季風與乾濕季、稀樹草原生態。
  • 數學/統計:人口金字塔、GNI、人均GDP、基尼係數圖表判讀。
  • 資訊科技:行動支付案例資料視覺化、開放資料分析。

常見迷思

易混淆
  • 迷思:「非洲=沙漠與貧窮。」
    釐清:地形與氣候極多樣,亦有中高所得經濟體與快速成長城市。
  • 迷思:「資源多就一定富。」
    釐清:治理品質與制度設計才是關鍵,否則易陷「資源詛咒」。
  • 迷思:「全年炎熱、無季節。」
    釐清:高地與緯度差異明顯,熱帶多呈乾/濕季分明。
  • 迷思:「殖民結束=國界自然合理。」
    釐清:族群跨境、邊界歷史因素仍影響治理與合作。
  • 迷思:「官方語言就是多數人的母語。」
    釐清:多語社會普遍,地方語言與文化高度多樣。

學習提示 可搭配繪製「區域要素地圖」(地形、氣候、資源、城市)、整理三欄比較表(挑戰–對策–利害關係人),並以一個國家為單位完成 300 字政策建議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