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地理資訊系統

第4章|地理資訊系統(GIS)

#GIS 資料素養 空間分析 跨科整合

單元簡介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套整合空間資料屬性資料的工具,能做到蒐集、儲存、管理、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本單元聚焦於資料型態(向量/柵格)、圖層疊合、空間查詢與分析(例如緩衝區、疊圖分析、網路分析)以及成果地圖設計,並引導學生以真實議題(防災、交通、環境與公共政策)進行探究。

透過任務式學習,你將理解從資料來源(遙測、開放資料、GPS定位)到地圖呈現的完整流程,建立以證據支撐的地理思考能力。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GIS 源自 1960 年代政府與學術的地圖資訊數位化需求,隨個人電腦普及與網路地圖服務(如開放街圖、雲端地圖)發展,逐步走入大眾應用。臺灣在防災、地籍、交通與環境監測等領域亦廣泛使用 GIS,形成跨部門協作的空間決策基礎。

圖片預留:CGIS/早期數位製圖
圖片預留:臺灣地理位置/開放資料入口

核心觀念

必備
  • 空間資料型態:向量(點/線/面)與柵格(像素格),對應不同分析需求。
  • 座標與投影:地理座標(經緯度)與投影座標(平面),了解失真與用途差異。
  • 圖層(Layer)概念:多主題資料可疊合比較,形成空間關係洞察。
  • 屬性資料表:每個地理要素擁有欄位資訊,可進行查詢、統計、分類與符號化。
  • 空間分析工具:緩衝區、疊圖分析、鄰近度、密度、網路路徑與服務範圍。
  • 地圖設計與表達:配色、圖例、比例尺、指北針與註記,清楚傳達結論。
  • 資料來源與倫理:遙測、GPS、開放資料;注意授權、隱私與偏誤。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情境
防災應用:颱風豪雨與土石流潛勢評估

將降雨量、坡度、土地利用與歷史災點圖層疊合,建立高風險區熱點圖;以緩衝區分析評估村落、學校與交通要道的暴露度,提供預警與避災路徑規劃參考。

資料:降雨、坡度、土地利用 工具:疊圖、緩衝、熱點 產出:風險地圖+避難建議
城市規劃:大眾運輸站點服務範圍(Walkability)

以網路分析計算捷運站 5、10、15 分鐘步行等時圈,結合人口結構與公共設施分布,判斷弱勢族群是否被充分服務,支援增設出入口或調整轉乘接駁。

公共衛生:疫病足跡與接觸風險地圖

透過時空資料視覺化,找出群聚熱區與傳播走廊,並與人潮與移動資料比對,協助決策單位進行精準防疫與資源配置。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思辨
  • AI × GIS:遙測影像分類、物件偵測與變遷監測,如何避免演算法偏誤影響決策?
  • 資料開放與隱私:開放資料提升透明與創新,但個資與定位紀錄如何妥善匿名化?
  • 智慧城市與永續:以人本交通與綠地可近性衡量城市宜居;SDGs 指標如何空間化追蹤?
  • 校園實作:以學校周邊便利商店、公交站點與危險路口製作安全地圖,提出改善建議。

跨科連結

整合
資訊科技
開放資料 API、網頁地圖製作、座標轉換。
數學與統計
抽樣、密度與回歸、機率熱點分析。
地球科學
地形、地質與氣候資料的空間化理解。
公民與社會
公共資源分配、公平正義與政策評估。

常見迷思

澄清
迷思 1:有地圖就是 GIS。

事實:GIS 不僅是地圖展示,更包含資料庫管理與空間分析流程,重點在「問題解決」。

迷思 2:投影隨便選,地圖都一樣。

事實:不同投影的角度、面積或距離失真不同,會直接影響量測與判讀。

迷思 3:資料越多分析越準。

事實:資料品質(時間性、解析度、來源可靠度)與方法適切性,遠比「量多」更重要。

迷思 4:學會軟體功能就是會做 GIS。

事實:GIS 的價值在問題定義、資料設計與論證,工具只是協助推理與表達。

學習任務建議: 校園安全地圖 通學路徑分析 綠地可近性

蒐集校園周邊的公共設施與危險路口資料,完成資料表地圖符號化空間分析政策建議的完整專題,並以地圖與簡報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