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簡介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套整合空間資料與屬性資料的工具,能做到蒐集、儲存、管理、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本單元聚焦於資料型態(向量/柵格)、圖層疊合、空間查詢與分析(例如緩衝區、疊圖分析、網路分析)以及成果地圖設計,並引導學生以真實議題(防災、交通、環境與公共政策)進行探究。
透過任務式學習,你將理解從資料來源(遙測、開放資料、GPS定位)到地圖呈現的完整流程,建立以證據支撐的地理思考能力。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套整合空間資料與屬性資料的工具,能做到蒐集、儲存、管理、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本單元聚焦於資料型態(向量/柵格)、圖層疊合、空間查詢與分析(例如緩衝區、疊圖分析、網路分析)以及成果地圖設計,並引導學生以真實議題(防災、交通、環境與公共政策)進行探究。
透過任務式學習,你將理解從資料來源(遙測、開放資料、GPS定位)到地圖呈現的完整流程,建立以證據支撐的地理思考能力。
GIS 源自 1960 年代政府與學術的地圖資訊數位化需求,隨個人電腦普及與網路地圖服務(如開放街圖、雲端地圖)發展,逐步走入大眾應用。臺灣在防災、地籍、交通與環境監測等領域亦廣泛使用 GIS,形成跨部門協作的空間決策基礎。
將降雨量、坡度、土地利用與歷史災點圖層疊合,建立高風險區熱點圖;以緩衝區分析評估村落、學校與交通要道的暴露度,提供預警與避災路徑規劃參考。
以網路分析計算捷運站 5、10、15 分鐘步行等時圈,結合人口結構與公共設施分布,判斷弱勢族群是否被充分服務,支援增設出入口或調整轉乘接駁。
透過時空資料視覺化,找出群聚熱區與傳播走廊,並與人潮與移動資料比對,協助決策單位進行精準防疫與資源配置。
事實:GIS 不僅是地圖展示,更包含資料庫管理與空間分析流程,重點在「問題解決」。
事實:不同投影的角度、面積或距離失真不同,會直接影響量測與判讀。
事實:資料品質(時間性、解析度、來源可靠度)與方法適切性,遠比「量多」更重要。
事實:GIS 的價值在問題定義、資料設計與論證,工具只是協助推理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