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方區域的發展與挑戰-中南美洲

第六章|南方區域的發展與挑戰-中南美洲

#區域發展 #全球化 #環境與資源

單元簡介

本單元從殖民歷史、地理環境到全球化供應鏈,系統梳理中南美洲(拉丁美洲)的區域發展。聚焦 資源依賴與多元經濟轉型都市化與社會不平等亞馬遜雨林保育與氣候變遷,並以 MERCOSUR、太平洋聯盟、鋰三角、農業擴張等案例連結當代議題。

經濟轉型 都市化與非正式住居 雨林砍伐與碳匯 區域整合 供應鏈與外資

歷史背景

自 16 世紀起,伊比利亞勢力主導殖民,奠定語言、宗教與土地制度。獨立後仍受外資與一次產品價格波動影響,20 世紀經歷債務危機與進口替代/新自由主義等政策更迭。近年在 礦產與能源農業擴張觀光製造外移間尋求平衡。

⏳ 殖民遺緒 💸 債務循環 🧭 政策擺盪

地理位置

橫跨熱帶到溫帶,地形多樣:安地斯山脈、亞馬遜盆地、高原、潘帕斯草原與沿岸都市群。海陸位置影響貿易航線、氣候系統(厄爾尼諾/拉尼娜)與資源分布。

地圖/衛星影像預留(中南美洲)
建議放置區位圖或都市群熱點圖。

核心觀念

Concepts
資源依賴與多角化
  • 一次產品(咖啡、香蕉、大豆、礦產)價格波動
  • 工業化、服務業與創意經濟佈局
區域整合與外貿
  • MERCOSUR、太平洋聯盟的互補與分工
  • 跨國企業與供應鏈重組
環境治理與永續
  • 雨林砍伐、碳匯、全球氣候治理
  •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原住民族權益
都市化與社會
  • 大都市區擴張、非正式住居(favelas)
  • 移民與匯款經濟、旅遊化影響

亞馬遜雨林:開發與保育拉鋸

環境
  • 牧場與大豆擴張帶動森林轉用
  • 雨林作為全球碳匯與水汽循環關鍵
  • 保護區、監測與供應鏈溯源的治理工具
思考引導

如何在糧食安全與碳中和承諾間取得平衡?可否以「零毀林認證」與地景復育創造雙贏?

鋰三角:新能源金屬的機遇與風險

產業
  • 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鹽湖賦存量豐
  • 水資源競合、在地社群權益與分配正義
  • 上中下游佈局:從開採到電池製造
思考引導

若僅出口原礦,如何避免「資源詛咒」?是否應以技術合作換取價值鏈升級?

MERCOSUR × 太平洋聯盟:雙軌整合

區域
  • 南共市強化南錐生產分工,太平洋聯盟偏外向貿易
  • 關稅協調與原產地規則影響製造鏈佈局
  • 與歐盟、亞洲市場的談判與連結
思考引導

兩大機制如何互補?對農工產品、汽車零組件或服務貿易有何差異化影響?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生質乙醇與糧食價格(巴西甘蔗 × 全球能源轉型)

交通減碳推升生質燃料需求,但可能擠壓糧食與生態空間。如何設計永續認證與土地使用規劃?

觀光與文化資產(馬雅、印加與城市再生)

世界遺產帶動地方經濟,但需兼顧社群參與、載客量管理與文資保護。

都市邊緣化與公共服務

快速都市化下,住宅、交通與治安治理如何縮小城鄉差距?

歷史

殖民體制、獨立運動、土地改革脈絡與現代國家的形成。

公民與社會

社會不平等、原住民族權、公共政策與參與式治理。

地科

厄爾尼諾/拉尼娜對降雨、農業與災害風險的影響。

化學

生質乙醇製程、鋰電池材料循環與環境化學。

數學

人口金字塔、基尼係數、出口占比與時間序列分析。

常見迷思

迷思 1:中南美洲經濟只靠農礦,難以升級。

澄清 多國正導入汽車零組件、航太、IT 服務與創意產業,並以區域整合拓展市場。

迷思 2:雨林保護就是完全禁止任何經濟活動。

澄清 永續林業、非木質林產品、低碳旅遊與生態補償等工具可兼顧保育與生計。

迷思 3:區域整合只有單一路徑,彼此衝突。

澄清 MERCOSUR 與太平洋聯盟定位不同,存在互補空間,可因應多元對外連結。

教師備註 建議活動:資料查證 × 立場辯論(鋰三角/雨林砍伐),繪製供應鏈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