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營力與地形系統

單元 5 #地貌 #內外營力 #災害

第 5 章|營力與地形系統

從「能量來源 → 物質搬運 → 地形塑造 → 人地互動」的系統觀,統整內營力(板塊運動、造山、火山、地震)與外營力(風化、重力作用、流水、波浪、冰蝕、風蝕)如何在不同時空尺度下形塑地表景觀,並連結臺灣的山地、河川與海岸環境與災害風險。

單元簡介 Overview

  • 理解內外營力的能量來源與差異:地函熱能 vs 太陽輻射/重力。
  • 掌握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的流程與控制因子(氣候、岩性、地形、時間)。
  • 辨識河成、海岸、風成、冰河與火山等主要地形系。
  • 以臺灣案例連結斷層山地、沖積扇、河階、沙洲與海蝕地形。
  • 評估人為開發與極端氣候對地形穩定與災害風險之影響。
圖片位置保留:地形系統示意圖/臺灣地形分布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近代地形學由「形態描述」走向「過程—反應」與「系統—均衡」觀。板塊構造學說完善後,內營力的機制(聚合/張裂/轉換邊界)得以整合解釋。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會聚之交會區,造山作用劇烈,短時空尺度(季風、颱風)又強化外營力,使得山高河短、坡陡流急、物質通量極大。

板塊交會 季風/颱風 高侵蝕率

核心觀念 Key Concepts

  1. 內營力 vs 外營力:內營力來自地球內部熱能與板塊動力;外營力以太陽能與重力驅動。
  2.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岩石—碎屑—地形迭代循環,受氣候、岩性、坡度與時間控制。
  3. 臨界坡面與門檻效應:當剪應力超過抗剪強度即發生崩塌或土石流。
  4. 河流縱剖面與基準面:基準面變動主導侵蝕/堆積與河階形成。
  5. 海岸動力平衡:波浪、沿岸流與人為工程共同塑造沙洲/海蝕地形。
  6. 時間尺度:事件(storm)—季節—多年—地質期的交錯影響。

造山與斷層地形(臺灣中央山脈) Case

板塊會聚抬升與逆衝斷層塑造高山峻嶺,河流切割形成深谷。

解析

抬升速率與侵蝕速率的競合決定等高線緊密與河谷深度;暴雨觸發坡面失穩,物源補給加速下游沖積。

沖積扇與土石流(山麓河系) Hazard

短延時強降雨使集水區崩塌與泥砂暴增,山口形成粗粒沖積扇。

解析
  • 坡度急變處為沉積熱點;扇面開發需禁建高風險區。
  • 護岸與攔砂設施需兼顧生態通透與洪水設計頻率。

海岸侵蝕與沙洲演替(西部沿岸) Coast

沿岸流搬砂與人為固岸改變漂砂均衡,出現侵蝕/淤積並存。

解析

應以系統視角評估突堤、離岸堤與養灘等工程組合,兼顧海平面上升與生態棲地。

火山地形與玄武岩柱狀節理(離島示例) Volcanism

熔岩冷卻收縮產生規則節理;火山噴發型態決定錐形與熔岩臺地。

解析

硅含量、黏性與逸氣率控制噴發能量;地熱—觀光—保育之利用與治理。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極端降雨與坡地開發 Discussion

暖化使短延時強降雨頻率上升;若道路切坡、農林開墾與建築負荷改變地下水位與坡體力學,臨界坡面更易被觸發,必須以分區使用與自然為本解方降低風險。

海平面上升與海岸治理 Debate

硬體固岸(海堤、消波塊)與軟性治理(養灘、濕地復育、退縮線)如何權衡?需以沿岸漂砂通量與生態服務為基礎做長期規劃。

數據與技術 Tech

遙測、LiDAR、UAV 航測與時序 DEM 能量化侵蝕率與坡面變遷;與 GIS/水文模型結合支援災防決策。

地球科學 × 物理

應力—應變、摩擦與剪力、能量守恆解釋斷層滑移與坡面穩定。

化學 × 地質

溶蝕與氧化還原控制化學風化;碳酸鹽岩喀斯特地形的形成。

數學 × 資訊

坡度(tanθ)、河川能量指數、時間序列與空間分析(GIS)。

公民 × 地理

國土計畫、坡地管制、海岸管理與環境正義的政策抉擇。

常見迷思

迷思 1:「所有高山一定因外力長期侵蝕而形成」 Myth

事實:高山主要由內營力(造山、抬升)形成,外營力多半在之後進一步雕塑。兩者互動才能解釋現今等高線與谷坡樣貌。

迷思 2:「河流一定往最短路徑流」 Myth

事實:河道受地形、基岩構造、基準面與歷史演化影響,往能量最省與通量可及的路徑調整,非單純幾何最短。

迷思 3:「築堤=安全」 Myth

事實:單一硬體工程可能造成上下游風險轉移或生態破碎,需搭配流域治理、滯洪與預警系統整體規劃。

學習小結:以系統觀整合內外營力與人為影響,能更有效理解地形演變與災害治理;面對風險,需由「流域—海岸—政策」的尺度協同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