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簡介
Overview本章從「大氣的組成與能量收支」出發,串連全球環流、氣團與鋒面、季風體系與颱風生成,再進一步理解 柯本氣候分類與世界主要氣候分布。透過臺灣的梅雨、颱風與地形雨等在地案例,培養學生讀圖解讀、資料判讀與人地互動分析能力。
翰林版 普高地理 第一冊(地理1)
UNIT • CLIMATE OVERVIEW本章從「大氣的組成與能量收支」出發,串連全球環流、氣團與鋒面、季風體系與颱風生成,再進一步理解 柯本氣候分類與世界主要氣候分布。透過臺灣的梅雨、颱風與地形雨等在地案例,培養學生讀圖解讀、資料判讀與人地互動分析能力。
從亞里斯多德的《氣象學》到近代利用衛星遙測與再分析資料(reanalysis)理解氣候系統,人類對氣候的認識日益精細。 臺灣位處北回歸線附近、臨太平洋,又受東亞季風與颱風影響,是觀察季風區氣候的典型場域。
受滯留鋒、地形抬升與西南氣流交互作用影響,北部與迎風面常出現持續性降雨。可搭配雨量日變化圖,練習判讀鋒面位置與降雨結構。
學習任務:比較迎風坡與背風坡累積雨量差異,推論地形與風向的角色。
颱風侵臺時,暖濕氣流在山區劇烈抬升,易致豪雨、土石流與淹水。透過歷史個案的降雨曲線與路徑圖,討論預警、避難與土地使用。
學習任務:以某次颱風為例,繪出路徑與等雨量線,提出社區防災建議。
ENSO 透過改變熱帶太平洋海溫與對流中心,連鎖影響季風強度與颱風生成位置,常導致亞太與南北美洲的降雨分配改變。
學習任務:比對聖嬰年與平常年的海表溫度(SST)與降雨距平圖,說明臺灣氣候差異。
極端高溫、短延時強降雨日益常見,推動海綿城市、都市樹蔭與低影響開發(LID)。思考校園如何落實防災地圖與疏散動線。
從再生能源、建築節能到交通轉型,探討淨零政策對就業型態與區域發展的影響與取捨。
應用氣候常值、氣候趨勢與距平圖,避免以短期天氣推論長期氣候;練習讀懂圖例、尺度與資料來源。
釐清:天氣是短期狀態;氣候是長期統計特性(至少30年常值)。
釐清:多為高溫但雨型分明,常見雨季/旱季而非溫度季節。
釐清:變遷影響強度、路徑與降雨結構更值得關注,僅以「個數」判斷不周延。
釐清:水資源受降雨、蒸散、工程與治理共同影響;節水與調度可降低風險。
釐清:在長期氣候變遷下,氣候帶邊界可能出現位移與面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