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氣候概述

第7章|氣候概述

翰林版 普高地理 第一冊(地理1)

UNIT • CLIMATE OVERVIEW

單元簡介

Overview

本章從「大氣的組成與能量收支」出發,串連全球環流、氣團與鋒面、季風體系與颱風生成,再進一步理解 柯本氣候分類與世界主要氣候分布。透過臺灣的梅雨、颱風與地形雨等在地案例,培養學生讀圖解讀、資料判讀與人地互動分析能力。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

Context

從亞里斯多德的《氣象學》到近代利用衛星遙測與再分析資料(reanalysis)理解氣候系統,人類對氣候的認識日益精細。 臺灣位處北回歸線附近、臨太平洋,又受東亞季風颱風影響,是觀察季風區氣候的典型場域。

(圖片預留:世界氣候帶圖)
(圖片預留:臺灣季風與地形示意)

核心觀念

Key Ideas
  • 能量收支:太陽短波入射與地表長波輻射的平衡,決定氣候的熱力背景。
  • 全球環流:哈德里、費雷爾、極地環流與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下的風帶與下沉帶。
  • 氣團與鋒面:性質相異空氣交界形成的天氣變化與降水。
  • 季風體系:海陸熱差導致的夏季西南、冬季東北季風,影響降雨型態。
  • 柯本分類:以溫度、降水指標判別熱帶、乾燥、溫帶、寒帶、寒冷高地等類型。
  • 地形效應:迎風坡地形雨、背風坡焚風與雨影。
  • 氣候變異與變遷:ENSO、北大西洋震盪到人為暖化的多尺度影響。

重要事件/案例分析

Cases
A. 臺灣梅雨(5–6月)與地形雨 在地案例

受滯留鋒、地形抬升與西南氣流交互作用影響,北部與迎風面常出現持續性降雨。可搭配雨量日變化圖,練習判讀鋒面位置與降雨結構。

學習任務:比較迎風坡與背風坡累積雨量差異,推論地形與風向的角色。

B. 颱風豪雨與災害風險

颱風侵臺時,暖濕氣流在山區劇烈抬升,易致豪雨、土石流與淹水。透過歷史個案的降雨曲線與路徑圖,討論預警、避難與土地使用。

學習任務:以某次颱風為例,繪出路徑與等雨量線,提出社區防災建議。

C. 聖嬰/反聖嬰與降雨異常 全球連結

ENSO 透過改變熱帶太平洋海溫與對流中心,連鎖影響季風強度與颱風生成位置,常導致亞太與南北美洲的降雨分配改變。

學習任務:比對聖嬰年與平常年的海表溫度(SST)與降雨距平圖,說明臺灣氣候差異。

延伸討論(與當代連結)

Beyond Class
1) 極端天氣、韌性城市與校園防災

極端高溫、短延時強降雨日益常見,推動海綿城市、都市樹蔭與低影響開發(LID)。思考校園如何落實防災地圖與疏散動線。

2) 淨零轉型:能源、產業與生活

從再生能源、建築節能到交通轉型,探討淨零政策對就業型態與區域發展的影響與取捨。

3) 資料素養:從天氣到氣候的資料判讀

應用氣候常值、氣候趨勢與距平圖,避免以短期天氣推論長期氣候;練習讀懂圖例、尺度與資料來源。

跨科連結

Interdisciplinary
  • 物理:輻射能量平衡、黑體概念、風的力學。
  • 化學:溫室氣體性質、氣膠與空氣品質。
  • 生物:生物群系分布與氣候帶。
  • 數學:時間序列、趨勢線與回歸。
  • 資訊/地科:GIS、遙測影像解讀與再分析資料。
  • 公民/經濟:氣候政策、碳定價與社會公平。

常見迷思

Myths & Facts
迷思1:天氣就是氣候。

釐清:天氣是短期狀態;氣候是長期統計特性(至少30年常值)。

迷思2:赤道地區只有「夏季」。

釐清:多為高溫但雨型分明,常見雨季/旱季而非溫度季節。

迷思3:颱風越多=氣候變遷越嚴重。

釐清:變遷影響強度、路徑與降雨結構更值得關注,僅以「個數」判斷不周延。

迷思4:乾燥氣候=必然缺水。

釐清:水資源受降雨、蒸散、工程與治理共同影響;節水與調度可降低風險。

迷思5:柯本氣候帶是固定不變。

釐清:在長期氣候變遷下,氣候帶邊界可能出現位移與面積變化。

#季風 #全球環流 #柯本分類 #ENSO #防災與韌性